足不出村 就地致富!余江“产业下沉”扶贫车间热火朝天

林间清晨,清风徐徐,鸡鸣狗吠,初升的朝阳昭示着崭新的一天;一席长桌,两碗粗茶,三五厂房,叮叮当当的机械响声与热闹欢快的工人呼声交织成一篇欣欣向荣的乐章。日前,在余江区黄庄乡沙湾村“产业下沉”扶贫车间,一派生产红火热闹的景象。

QQ截图20200402204558

沙溪村扶贫车间

“产业下沉”是余江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创新之举,近年来,余江区就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引导企业将生产实体转移延伸,在各地农村打造“产业下沉”扶贫车间,实现了老百姓、村集体和企业三赢的局面。

产业下沉接地气

要解决产业下沉的问题,首先就得弄清楚什么产业可以“沉”下去,能接余江的“地气”。余江区扶贫办副主任刘海平告诉记者,“产业下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一乡多品、多乡一品”的思路,大力扶持发展眼镜、雕刻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

QQ截图20200402204606

葛家店扶贫车间

在马荃镇马荃村,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的麻洲木制工艺扶贫车间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马荃是余江雕刻的重要发源地,把雕刻产业‘下沉’到马荃来,既解决了贫困村民的饭碗问题,又能推进余江雕刻业的发展!”刘海平说,余江已经有不少特色产业入驻“产业下沉”这个大家庭了。

QQ截图20200402204619

除了传统特色产业,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产业下沉”的重要力量。“这些技术含量不高,经过简单培训之后即可上手的‘活儿’很受农村百姓的欢迎。”平定乡沙溪村“产业下沉”扶贫车间的负责人吴春红说,扶贫车间主要生产数据线,大多数工序都操作简单,村民容易上手。现在,已有220多名村民在扶贫车间务工了。

产业下沉行得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把生产实体“沉”到村民家门口,就得解决场地问题。而对如今的余江来说,农村最不缺的就是场地。近年来,余江“宅改”拆除了大量“一户多宅”宅基地,腾出了大片的集体土地,这些土地正好用作建设“产业下沉”扶贫车间。

QQ截图20200402204628

世宏公司扶贫车间

产业要“沉”的稳,除了场地之外,关键还得靠精准的政策扶持和管理。余江区从扶贫车间的创建标准、运行管理、考核评估多方面加以规范,统一为车间吸纳的贫困人员购买工伤保险,按1000元/人的标准补贴,解决企业资金的后顾之忧,让企业“沉”的下去,也“浮”的上来。

针对脱贫攻坚撞上疫情防控这块“硬骨头”,余江区制定专门防疫政策,为企业提供消毒水和口罩防疫物资,发动志愿者和帮扶干部介绍贫困户到扶贫车间务工,实现“家门口”便利就业,健康有序抓实复工复产,做到防控生产两不误。

产业下沉结硕果

67岁的沙溪村低保户吴银才被聘为“产业下沉”扶贫车间的管理员,负责车间的日常管理。吴银才告诉记者,他的妻子残疾,自己又要在家照顾孙子,只能在村里找一份工作,扶贫车间确实给了他们一个实实在在的脱贫机会。

QQ截图20200402204637

而对壮大村集体经济来说,“产业下沉”同样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根据规定,扶贫车间的租金不得低于投资总额的5%。以平定乡沙溪村的扶贫车间为例,区里投资130万元建设厂房,企业年租金则不少于6.5万元,这也就意味着沙溪村每年有不少于6.5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投资总额的5%对于“下沉”的企业来说,却是“花小钱,办大事”。不少企业受限于工业园区用地紧张,难以扩大规模,即使有地新建厂房,投资额也需数百万元以上。鹰潭市世宏光学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四红深有感触地说:“产业下沉”不仅能帮助乡亲们致富,同时也能帮助企业解决扩大规模的问题。

“产业下沉”不是单纯的把企业建到基层,而是一条互惠互利的“生态循环网”。通过建立健全贫困户、乡镇(村)、企业三方利益联结机制,不仅保障贫困户利益,壮大村集体经济,还能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目前,余江区涌现出36家“产业下沉”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劳动力就业1412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28人,实现了群众增收、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产业增强的多重效应,为余江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