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言心,修补万物裂痕

中国的陶瓷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从中应运而生了一门门古老的民间手艺

金缮——

源自于中国

经过时代变迁和发扬

在海外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地都有各自的流派

因为其修复需要利用大漆的粘性粘接碎片

所以适用于胎体粗糙的器物如陶器、紫砂

但因随着中国制瓷业发展

胎体细腻坚实

金缮修复在中国逐渐没落

相对而来的是锔钉修复瓷器

锔瓷——

就是把打碎的瓷器

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

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鸭下知美(Tomomi Kamoshita)来自日本,2000年从女子美術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就开始从事着陶艺相关的工作。

一次在海边散步的时候,鸭下知美偶然捡到一些破碎残损的陶瓷片,把它们带回家后,利用金继工艺拼接起来制成可爱独特的筷架。

日本人在生活中有使用筷架的习惯,所以这些精美的筷架并不是像许多人以为,只是中看不中用的小摆件而已,事实上还有着很多的市场需求。鸭下知美的产品因此走红网络。

日本人对于大海、生命还有残缺的复杂情感。特别在经历过“”311大海啸”,每个日本人都知道,大海拥有带走所有东西的力量,鸭下知美便是在这些海边“垃圾”中寻找到了生命的美与力量。

这些在海滩上被搁浅的陶瓷碎片,可能来自某艘远洋渔船上滑落的餐具,可能是在 311 海啸中被卷走的数百万件家用品之一,也可能很单纯地,就只是摔破了然后被丢弃。

它们都是独特而又有灵气的,鸭下知美相信,每种独特的碎片都可以使花纹恢复美妙的生命。

她会把从海边捡来的陶片用来修补一下自己家缺了角的器皿,但从来不是为了恢复到器具原本完好的样子。而是保留下破碎的裂纹,甚至还会刻意强调突出金属粘合剂的美。

而除了碗碟茶杯之外,鸭下知美也做了不少饰品。

▼ 陶瓷发卡

▼ 和服装饰

看着这些精致的小物件,哪能想到它们原本都是丢弃在海边无人注意过的垃圾呢?

现在的金继修复中,也会添加少许的金子成分,虽然不多,但这给金继工艺增添了一层浪漫的期待——用最昂贵的物质去修缮缺陷。

面对这些残缺,不是直接遗弃,也不是企图隐藏遮盖起来,而是坦然面对与接纳。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的产生,与中国瓷器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起初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中一处能看见锔匠做活的一幕。

当一件瓷器破碎后留着无用,弃之可惜,匠人们便开始琢磨如何将破的瓷器修好。

根据锔瓷地域的发展以及各自手法形成了各种流派,但只有中国的锔瓷才能称作艺术,被称作锔艺。

应培明是浙江宁波人,受祖辈的影响,打小喜爱“修修补补”。旧时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低下,老百姓特别节俭,“盘、碗之类的生活必需品亦是十分珍惜,破裂后舍不得丢掉,保留在家里,等来了钉碗师傅修钉。”

在应培明的记忆里,钉碗师傅同箍桶、磨剪刀、搓沙尖等手工艺人一样,走门窜户吆喝拦生意。家里有新碗买入而未刻上字的,或有破碎的饭碗,就会叫钉碗师傅钉字补碗。彼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钉碗是非常常见的一门手艺,颇受民众喜爱。

1997年,应培明开始专业收藏瓷器、研究瓷器,平日里,应培明喜欢一个人在家安静地钉碗。尽管钉碗工艺流程仅为找瓷拼接、定位破瓷、制钉、打孔、锔钉和打磨等六个流程,但每个工艺流程都有着不同的解法,要从力学和美学考虑它的牢固性和美感。

老手艺的生存空间与之越来越少,为了让这门老手艺焕发新活力,2010年3月,应培明赴景德镇学习进修钉碗技艺,拜景德镇古陶瓷修复师曹开银为师,向其学习修复心得,学成后为众多古瓷器收藏爱好者修复瓷器。对他而言,只要不把这门手艺失传了,就是最大的满足。

马瑞超的姥爷是位开古玩店的老行家,兼做一些修修补补的活计。因此从小耳濡目染,不到10岁就学会了锯瓷。

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内收藏持续升温,修复瓷器的活不断多了起来,商业交流修复就成了马瑞超的主要工作。

瓷器冷修后短时间内很容易变色,附着力差,硬度小,光泽也不好;打锔钉会在瓷器表面留上印记,只有做旧的时候才会用到。高温热修技术是他最推崇的,用传统的手艺和当下的先进材料,修复后可保证十年不变色。用此技术修补的瓷器几乎完好如初。

修复古瓷除了要做到“修旧如旧”,还有一点最重要的——“能上能下”,也就是可逆修复。未来如果有更纯熟的材料出现,还可以拆了重修。“就是给后人留一条路子。”

马瑞超的眼力有多厉害?在业内1毫米等于100道,而他能一眼看清3道,即打磨后的接口误差控制在0.03毫米。仔细观察修复好的瓷器,不仅看不出痕迹,摸起来也无异样。

瓷器修复的另一大难点是模仿原作上色。一条看似简单的青花线条,在修复过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

这也需要凭借眼力调颜色。比起其他文物品种的修复,瓷器修复对光环境的要求非常严苛。这主要是因为,瓷器本身的色彩和光泽透亮且深邃难测。

要想在瓷器修复过程中将瓷器的釉、彩、老化的色和光还原逼真,就得依靠主客观两方面的保证。主观保证是修复者对瓷器颜色、光泽的解析能力,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与积累。

瓷器修复最好的光源是柔和的自然光。只有在柔和的自然光下人才能看清楚瓷器的发色、色的层次、各部位色泽的深浅变化以及修复面与本体的过渡情况。

在他的眼中,修复就是要把破损残缺的古陶瓷修复得完好如初,恢复其原始完整的风貌,使其色彩、纹饰和质感呈现出完好且长久的视觉效果。

瓷器修复不是工业产品般的全天候流水线生产,需要各方面条件都契合时才能修补出最好的作品,在最合适的时机去捕捉天地、人心最佳的时空交汇点并凝固到修补作品上。

历史让许多瓷器进入了沉睡,而匠人们却靠着他们的双手还原面貌,唤醒活力。缝缝补补的修复手艺,对于这个每分每秒都在更新换代的现代社会来说,格外珍贵。

参考资料:

《明察秋毫的瓷器修复》

《中国锔瓷手艺,修补也是一种情怀》

来源:手机江西台

编辑:向佳

审核:夏侯寅

终审:许祖平


(作者:郭旭晖 龚丽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