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社管四局田中村:七旬老汉杨放中勇走创业脱贫路

“过几天我就出院,养殖场离不开我,我也放心不下!”刚做完髋骨骨折手术不久的杨放中对前来医院看望他的田中村支部书记和干部说道。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年近七旬的杨放中住院期间却始终牵挂着他一手创办的养殖场,这可是他两年来的心血所在呀......

杨放中在养殖场忙碌

杨放中在养殖场忙碌

杨放中是萍乡经济开发区社会管理四局田中村的村民,2014年他的家庭因残致贫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被田中村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原来他们夫妻俩年老体弱,女儿杨建英患有残疾。杨放中体形瘦削却精神矍铄,当年可是村里一个干农活的好“把式”。尽管年事已高,他却怎么也不愿顶着一个“贫困户”的帽子。“我有手有脚,不想拖国家和社会的后腿!”杨放中总是对扶贫干部这样表达自己不甘的想法。

社管四局党委书记刘国林(中)到杨放中(右)养殖场了解生产经营状况

社管四局党委书记刘国林(中)到杨放中(右)养殖场了解生产经营状况

“老头子你不要逞强了,快七十岁的人还创什么业哟?在家拿社保还不好哇?”五邻六舍这样劝他。“这两年我们身体也不是蛮好,养这么些牛、羊、鸡,你吃不吃得消哦?你要搞的话,我是帮不上什么忙。”比他小两岁的老伴同样对他满是担心。原来,杨放中心里一直有搞规模化养殖的想法,他以前帮别人做过养殖,还比较懂行,但规模数量都比较小,这次却不同了,他想干场“大”的。“你是人老心不老!”驻村第一书记陈志昇开玩笑地跟他说,内心里却对这个古稀老人的创业勇气深表钦佩,他感慨地说:“要是贫困户都有你这样的勇气和志气就好了!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就好做了!”“那也是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好啊!别看我年纪大了,我还要当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咧!”杨放中如是说。

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为养殖场铺设道路

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为养殖场铺设道路

不等、不靠、不要,说干就干。2018年初,在陈志昇等扶贫干部的帮扶下,杨放中申请到了一笔5万元的产业扶贫小额贷款。拿着创业的“第一桶金”,杨放中在离家不远的福田镇连陂管理处租用600平米的民房改造成了养殖场,开始饲养牛、羊、鸡等。此后的两年时间,杨放中经常早出晚归,不是放牛、放羊、喂鸡,就是拔草、种菜,还经常与牲畜共住一屋。目前他的养殖场有近十头牛、十几只羊、上千只鸡存栏。“这样发展下去,我还要多安排周边的贫困户到我这里务工咧!”杨放中越干越有信心。

创业艰难,这始终离不开扶贫干部的用心帮扶。养殖场创办之初的出入路不好,第一书记陈志昇了解情况后马上带领扶贫专干请铲车拖来沙石,并亲自动手把路填好。每到逢年过节,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都会发动身边的同事和亲友进行消费扶贫,牛、羊、鸡肉你五斤、我三斤地帮杨放中解决“销售难”问题。有一天,杨放中饲养的一头牛没拴紧走丢了,这一丢就是一万多块钱哪!这可把他急坏了,他赶紧打电话给帮扶干部,几名村干部立即赶来一起帮他找,终于在一条小路上找到了走丢的牛。特别是在今年疫情期间,由于年前的牲畜宰杀后卖得很好,杨放中的养殖场基本清空没受太大影响。此外,帮扶干部还特意为他送去不少消毒水、口罩、米和蔬菜等防疫物资,让他得以渡过难关。女儿杨建英不仅在村里安排的公益性岗位当上了保洁员,还能帮父亲在养殖场打理一些事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杨放中的养殖场年利润由开始的1万多元增长到3万多元,家庭年人均收入达到19500元,一年更比一年好。

杨放中的创业事迹鼓舞人心,2019年,他被萍乡经开区评为年度“勤劳生产脱贫典型”以及社管四局的“脱贫奋进之星”。七旬尚有创业志,杨放中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不甘贫困的奋斗精神。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杨放中继续投身于他热爱的事业当中,为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树立了精神榜样!(苏林/图文)

来源:手机江西台

编辑:刘星晨

审核:夏侯寅

终审:许祖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