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上饶市弋阳县政协主席说—— 方志敏家乡有多美!

弋阳小城,依山傍水,宁静秀美,人文荟萃。“可爱的中国”是革命烈士方志敏对祖国的无限深情,“美丽的弋阳”是弋阳人民对自己家乡的赞美憧憬。听,他们在传唱,“革命一故乡,江西弋阳,山城如画世无双”……

弋阳之美,美在悠久历史里。

弋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标志独特的多元文化。

3

弋阳的铸剑文化源远流长。据《越绝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龙泉”宝剑的祖师欧冶子与“莫邪”宝剑的祖师干将应楚王之邀,来到葛溪,引葛溪之水淬剑,终于铸造出惊憾世人的利剑。清代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论纪要》中记载:“葛溪水经县(弋阳县)西二里,昔欧冶子居其侧,以此水淬剑”。《文苑英华》注解中也写到“莫邪”宝剑祖师干将在葛溪引水淬剑的故事。弋阳也因为欧冶子、干将铸剑的历史而刻下了深深的剑文化痕迹。唐代诗人张祜在《题弋阳馆》中写道:“一叶飘然下弋阳,残霞昏日树苍苍。葛溪漫淬干将剑,却是猿声断客肠。”

弋阳的宗教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建安年间,道家祖师葛玄来到弋阳炼丹捣药,开创了弋阳道教文化之源。据《弋阳县志》记载,葛玄在弋阳的活动足迹分布甚广。朱坑有一葛仙观,当年葛玄就在此观中捣药。清代曾有诗人在此咏叹:“何年仙子灶,冷落任雪封。夜月孤相照,高飞鹤过松。”

弋阳佛教文化更是历史悠久。据《弋阳县志》记载,弋阳境内建造最早的寺庙,有东晋咸康年间建造于县治东部的真如寺、县治南部的南岩禅寺、县治西部的莲塘寺以及叠山镇的宝珠寺。据史料记载,“南岩禅寺”和萍乡的“普照禅寺”同时成为佛教南禅宗的主要发源地。

弋阳的戏曲文化艺韵深远。弋阳腔由宋元南戏与弋阳方言、民间音乐和北曲结合而成,元代末年已经成形,明、清两代成为全国主要声腔之一。弋阳腔比昆腔发展早了近一个世纪。而且古老的弋阳腔对京剧、川剧、湘剧等四十多个剧种的形成有巨大影响,因此,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2006年,弋阳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弋阳腔剧目《方志敏》走进人民大会堂;2019年,弋阳腔《方志敏》代表江西参加第16届中国戏剧艺术节展演并获优秀剧目奖。“艳说长安佳子弟,薰衣高唱弋阳腔。”古老的戏曲高腔,使美丽弋阳凭添了几分与众不同的韵味。

弋阳之美,美在遍地文章里。

1923年,《弋阳县志·序》中写到:“山水之气,郁结磅礴,而蔚人文,故自古多尚气节之士,此固邑人素以自豪者。”弋阳是一方充满灵气的土地,自古人文荟萃、遍地文章。

碧落洞天有书院。在弋江镇北,一中后山有一岩壁洞天。洞口山岩险壁上有“碧落洞天”四个大字,书法精妙,传是仙笔。据县志记载,宋宣和年间,这里是弋阳县最早的书院。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并书“碧落洞”三字,状元名臣王十朋,取道赴任饶州,曾在此读书,凑书一“天”字,“碧落洞天”由此得来。当时,此书院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成为南宋时期的著名书院,繁华一时。陈特言《偕友游碧落洞天》中写道:扳木援崖下,相将扪薜萝。偕来寻腾跡,题壁更吟哦。现在的弋阳一中和方志敏中学与之相邻而建,传承了书院文脉与灵气,这里走出了革命烈士方志敏和江西首任省长邵式平,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出弋阳,走向世界。

信江河畔文星塔。在信江南岸,有一古塔,面江而立,塔高七层三十六米,形为八角,檐角飞翘,高大宏伟,正门上刻“文星塔”。传说原塔顶嵌有一颗硕大的宝珠,为镇塔之物,民间又称其为“珠子塔”,是由明天启年间弋阳知县孙森所建。由于其形如“插天之笔,着地金鞭”,故又称“文星塔”。恰似“波漾江心水墨俱,云蓝天好低平铺。如何植地通天笔,卓立千寻无一字”。以水为墨、以天为纸、以塔为笔,举世无双。2001年,古塔在原址上重建。

信江中央卧凫石。信江流经弋阳,天然形成一道弧形的斜钩,在形如一字的浮桥上游有一块巨石 ,常年露出水面。据县志记载:宋皇祐二年(1050年),王安石从临川去钱塘,沿信江乘船途经弋阳,恰逢江面上烟雨蒙蒙,远远望见露出水面的礁石,误以为水禽伏于水面,等船行至面前,才发现是水底伸出的礁石,不禁为之惊叹,并欣然命笔“凫伏波上”,从此这块无名礁石得名“凫石”,“江中凫石”也成为弋阳一大江景。明代诗人陈洪写道:“南溪一点石,砥柱镇中流;过客停舟望,遥疑逐浪鸥。”千百年来,滚滚信江奔流不息,信江凫石忠实而执着地履行它的“弋”字一点的义务,见证着这座古城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弋阳之美,美在山城如画里。

洪山云端大草甸。旭光洪山,山高林密,殿山顶峰为弋阳县境内最高峰。登上风景如画的顶峰,脚下是连绵竹海,远眺是武夷山峦,奇山秀峰在云遮雾绕中若隐若现,分外妖娆。在神奇的殿山顶上有一片浩瀚的千亩高山草甸,一望无际,春天盛开着五彩缤纷的杜鹃花,让人置身在繁花似锦的花海之中。山上有众多的瀑布群、峡谷群,还有古城墙、古驿道。传说明朝末年在这里曾经发生过抵御清军的殊死激战。现在的殿山山顶,依稀还能看到当时抵御清军的城墙。岁月千年替,春风吹又生。如今殿山草甸一望无际、青翠碧绿,仿若世外桃源。

邱山神秘古屋群。在距离港口集镇约7.5公里的仙台村有个小山村叫邱山源,四面环山,只有一条狭窄的道路与外界沟通。村里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十来栋古屋,古屋都是木制结构,古屋的横条和立柱历经百年风雨洗礼,依然牢固。在村子的西北边有四栋古屋,规模宏大。其中一栋古屋,有三个正厅,16个厢房,高为二丈一尺多,呈“七字”型,占地面积约为900平米,横条和立柱上雕龙画凤,祥云飞鸟,草木虫鱼,精美至极。房屋的主人是谁?为什么会在这么偏僻的小山村建如此规模的房子?已无从考证。“昔人已乘白鹭去,此地空余古屋楼”。

上童千年古戏台。在朱坑镇上童村有一座古戏台,为木石结构,宽15.4米,长61.5米,高8 米,明代建成,清代维修后一直保持现状。整个建筑分为三部分:前厅为戏台,中间一个天井,后厅为族人祭祀上香的地方。戏台主体为木质架构,梁、枋与台柱直接连接,靠榫眼结合而成,未启用一颗金属铆钉,梁柱、拱枋、脊檐等构件的雕刻、装饰十分考究,具有鲜明的赣地建筑风格。古建筑专家们对此由衷赞叹,认为其构建科学、设计复杂,建筑工艺堪称一绝。数百年来,上童古戏台为四海为家的梨园弟子们提供了献艺的场所,一代又一代的弋阳腔戏剧艺术家们,用浓浓的乡音乡韵,在这里唱尽了人间悲欢离合。

曹溪盘岭怪石坡。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就在弋阳县曹溪镇内的353国道马山村往万年方向2公里处有一个怪坡,我们的车可以毫不费力,就往坡上走。在“怪坡”上,越是质量大的物体,越是容易发生自行上坡的奇异现象。如此“怪坡”效应,让探险家和学者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提出了“重力异常”“视差错觉”“磁场效应”等各种解释,众说纷纭,却都难以使人信服。因此,这个天地造化的“怪坡”,成为了弋阳这方神奇土地上的奇特现象。

弋阳之美,美在感人故事里。

神奇的龟峰钟响。龟峰不仅是一处“雁荡所无”的美丽景点,还是一方别有灵气的圣地和福地。据康熙版的《弋阳县志》记载,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康熙十三年,一股兵匪闯进龟峰,屯住在寺内神圣的殿堂,僧侣们知道,龟峰寺将面临一场劫难。可是,大殿内的那口大钟突然不敲自鸣,三天三夜不曾停歇,兵匪们自知触犯了神灵,吓得屁滚尿流,仓皇逃去,之后大钟便自然停息。神钟自鸣退兵,一时传为佳话,也使龟峰的名气大增。

叠山妻女以身殉节。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谢叠山妻子李氏及谢家宗亲十余人被元军抓获,关在信州监狱。第二年开春,当时负责这里的官员叫廉下默实海雅,是个蒙古人,他无耻地提出以李氏改嫁给他来换取其他人的从宽发落。被李氏断然拒绝。当晚,李氏夫人和女儿及两个丫鬟相继自缢身亡。四个柔弱的汉族女子,在蒙古贵族的压迫下,她们忠于祖国和家乡的人民,不怕威胁,拒绝利诱,最终以身殉节。她们的壮举得到了后人的敬仰,甚至蒙古人也被其气节和忠贞折服,他们在编撰的《宋史》中专门为李氏列了《谢枋得妻传》。

姚畈三百烈士岩。在三县岭镇姚畈张家村东北面的半山腰上,有一处神奇的自然溶洞。岩洞长约700多米,分为7个关隘,每一个关隘之间都由低矮或窄长的通道连接 ,可谓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从一个窄小的洞口匍匐钻进岩洞内,眼前豁然开朗,仿佛进入艺术殿堂,石莲花婀娜多姿,钟乳石形态万千。

1931年2月14日,离春节只有三天,国民党五十五师的两个团却开始了对苏区姚畈疯狂的围剿。敌人来势凶猛,苏区干部及赤卫队员、红军伤员和当地群众三百余人撤进了这个溶洞里。由于溶洞位置险要,易守难攻,敌人久攻不下,于是恼羞成怒,灭绝人性地向洞内施放毒气烟雾。洞内的三百多军民没有一人向敌人屈服,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全部壮烈牺牲。1950年,党中央派慰问团来此祭悼烈士们,并将此岩洞命名为“三百烈士岩”,同时立碑铭记这段悲壮的历史。

弋阳之美,美在未来可期里。

滔滔信水,不舍昼夜。一座古城,一段记忆。一方山水,一片风光。如今弋阳,奋力拼搏,敢裁新装,“到处是活跃跃的建设,到处是日新月异的进步”……(陈康)

来源:手机江西台

编辑:刘星晨

审核:夏侯寅

终审:许祖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