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绿水青山新画卷

原标题:

书写绿水青山新画卷

——写在江西省第二个生态文明宣传月活动启动之际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六月,一个绿色盎然,生机勃勃的季节。井冈翠绿,杜鹃花开;鄱湖水清,鱼跃鸟飞……赣鄱大地,宛若一幅风光旖旎的生态画卷,自然、和谐之美令人陶醉。

这一抹动人的江西绿,是这块16.69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天然底色。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江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始终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不动摇,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取得新的显著成效—

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7%、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6%、35项生态文明改革举措和经验成果被列入国家清单在全国推广……自2016年中央将我省纳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我省交出一份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提升,绿色崛起迈出新步伐,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全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琴瑟和鸣。

牢记嘱托担使命,感恩奋进启新程。“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也是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关键期。4500多万赣鄱儿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拓展“两山”转化通道,提升生态文明制度水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下一个五年,作为生态文明“先行者”和“领跑者”的江西,绿色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健,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动力也愈加强劲,一幅“生态江西、绿色崛起”的宏大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江西行动”——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守护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千河归鄱湖,鄱湖入长江。”鄱阳湖是江西的“母亲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是世界性难题。而江西作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向长江,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示范区,为全国流域保护与科学开发发挥示范作用,是国家赋予江西的重任。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以来,我省全面推进大湖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打造系统全面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强化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着力打造江西特色生态品牌——

实施一体化生态修复。深入推进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行动,编制实施“五河一湖一江”流域保护治理规划,扎实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持续开展鄱阳湖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专项行动,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等重点水域全面同步禁捕。

构建整体性生态屏障。全面实施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湿地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造林636.1万亩、封山育林545.7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1018.3万亩,治理恢复湿地7.5万亩。

打响系统治理品牌。实施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深入推进赣州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试点,创新开展流域性稀土矿山尾水处理,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山区崩岗治理“赣南经验”。大力推进九江长江“最美岸线”、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吉安百里赣江风光带等示范亮点建设。

我省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八大标志性战役,统筹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在流域生态系统修复、流域综合管理、流域水环境治理等方面探索新路。2020年,鄱阳湖点位水质优良比例为41.2%,同比上升35.3个百分点;总磷浓度为0.058mg/L,同比下降15.9%,鄱阳湖水质持续改善。

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引领,以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为抓手,紧紧围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目标,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积极降低碳排放强度,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

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一企一策”“一城一策”,深入开展“四尘三烟三气两禁”整治行动。深入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入河排污口治理和“清磷”整治,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完成提标改造,设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建成垃圾焚烧处理设施29座、日处理能力2.6万吨,危险废物年处置能力达到48.5万吨。

实施节能节地节水行动。推进“亩产论英雄”,开展节地增效行动,消化批而未用土地20.44万亩。深入实施节水专项行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6.5%。退出煤炭产能334万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46%,能耗双控完成国家“十三五”目标。

生态环境质量在高水平基础上持续改善。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湿地保有量91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全国第2,率先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长江干流江西段所有水质断面达到Ⅱ类标准,全省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

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宜人景色从历史回忆变为美好现实。

“江西路径”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路子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推出300条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相结合,反映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效成果。其中,我省“最美乡村”田园古村精品游、农耕研学游、明月山原生态乡村访古之旅等10条线路入选,让游客在望山见水的旅途中,了解发生在江西乡村的“四史”故事。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乡村资源、秀美优良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实现途径和我省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在南昌市湾里管理局梅岭镇妙泉村,原先160余亩的荒地已焕然一新,清幽雅致的水系景观和花海游步道,与山水相得益彰的民宿集群分布得错落有致。这是湾里管理局打造的梅岭果立方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田园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犹如一幅美丽的原乡风情画卷。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湾里全力打造山城融合都市生态旅游区,2020年,累计接待游客2048.2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6.89亿元。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与民宿经济的崛起,不拘一格,却又殊途同归地讲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变生态要素为生产要素,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能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高质高效转化为金山银山。近年来,我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既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绿色生态“金字招牌”,又以绿色发展支撑和擦亮这块“金字招牌”,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全面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发展与保护相辅相成的新路子——

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我省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发展林下经济,加快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挖掘各类旅游资源,推动绿色文化和红色文化深度融合,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培育中医特色优势品牌,着力打造集养生养老、医疗保健、康体娱乐于一体的健康产业体系。全面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省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302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4年下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打响;大力发展中医药、大健康等产业,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宜春“生态+”大健康试点加快推进,全省林业经济总产值突破5300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次、总收入分别为5.5亿人次、5400亿元。

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必须按照产业化规律推动生态建设、提供生态产品,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我省深入推进抚州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制定生态产品与资产评估核算办法。绿色金融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绿色金融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四,绿色市政专项债、“畜禽洁养贷”等改革经验被央行采纳并推广。赣州、吉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成功获批,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银行”“湿地银行”制度试点。

传统工业基础薄弱的抚州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摸清生态家底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品牌+、补偿+,加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体制机制改革、绿色金融创新、生态产品交易、绿色文化培育等方面深入探索实践,2020年,全市生态产品的抵押、质押贷款余额253.48亿元。

向“新”起跑,逐“绿”而行。近年来,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深入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加快培育壮大六大优势产业,大力推进铸链强链引链补链工程。航空、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0%、13%,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出台实施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数字经济增加值达8500亿元。

“十三五”时期,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国前列,GDP总量排位由全国第18位前移至第15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22.1%、38.2%,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0%,三次产业结构由10.2:49.9:39.9优化调整为8.7:43.2:48.1,万元GDP能耗下降19.4%,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的指标任务……

从“生态佳”迈向“生态+”,汇聚绿色新动能助力高质量发展,生态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江西智慧”——

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筑牢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

5月12日至14日,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现场会在赣州召开。3天时间里,来自全国9个省(区)及22个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的有关负责人,实地感受赣南生态之美、老区发展之变。赣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大力开展国家首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市内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石城县国家生态综合补偿等试点,基本建立了全流域上下统一、齐抓共管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制度体系。废弃稀土矿山治理、水土保持等治理模式在全国推广。

为激活“沉睡”的自然资源,资溪县在全省率先创建“两山银行”,按照资源统一整合、资产统一营运、资本统一融通的原则,设立生态资源收储平台,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和生态产品交易试点,推动山林、土地、流域、农房等碎片化资源整合,打造成为优质资产包,经第三方评估后向银行融资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实现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的高水平转化。截至今年4月末,资溪“两山银行”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贷款余额24.66亿元,占全县贷款余额的37.22%。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核心任务,是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探索经验。回顾江西生态文明改革历程,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每一项改革成果背后,都离不开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

我省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大胆探索、先行快跑,以体制创新、制度供给和模式探索为重点,努力种好改革“试验田”,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部出台,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全面建立,江西35项改革成果被列入国家推广清单,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多元化生态补偿、国土空间规划、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生态价值转化、绿色金融改革、河湖林长制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建立“源头严防”管控体系。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划定“三区三线”,建立“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办法和登记体系,深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出台实施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意见。科学整合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693万亩,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制度,全面实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完善“过程严管”监督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全省流域综合管理暂行办法,健全完善以五级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为核心的全要素全领域监管体系。出台实施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措施,全面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环保监测执法垂管改革全面落地,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试点,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建立“生态云”大数据平台。

健全“后果严惩”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在高质量发展考评中的份量进一步加重,生态文明责任体系进一步压实。全面推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常态化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省级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创新生态环保综合执法、环境资源审判、生态检察等司法制度。2020年,全省查办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4724件,提起公诉1541件。

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绿色金融、生态扶贫等改革形成“江西经验”;萍乡海绵城市建设、景德镇“城市双修”、上饶横峰农村环境治理等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全流域生态补偿、生态环境监管、目标评价考核、绿色金融改革、河湖长制、林长制走在全国前列……江西生态文明改革品牌越来越响亮。

(图片由江西省生态办提供)

来源:江西新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