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拾遗·吉水2018】尚贤篾匠刘斌昌:你记忆深处的乡村手艺人 指尖编织的乡愁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俗语用于时下的篾匠行业,也是十分的恰当。曾几何时,篾匠是十分吃香的行业,每年家家户户都会请上几天篾工,添置或修补家里的各种竹具家什。随着社会的发展,农耕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新式用具的更新换代,不锈钢、塑料袋大量出现,铝制品、塑料品广泛运用于生活,大大冲击着竹篾用具,逐渐地,曾经热闹的篾匠行当也逐渐地田边缘化。

可是,在尚贤乡秧塘村,还有一位80岁的篾匠老人,坚守着这一行当。因为手艺好,时不时有人上门定制一些竹制用具,所以,每天他都会破点篾,为顾客量身定制各种样式篾具,也时不时地为人家修补一下竹篾具。这位80岁的老人名叫刘斌昌。

刘斌昌老人7岁时拜师学篾,到了12岁时已是做篾行业里的大脚,到了17岁时开始出师带徒弟。70来年的做篾生涯里,老刘带过30多个徒弟,“可惜没有一个能坚持到现在,不过,现在做篾挣口饭吃都很难。”说起篾匠行业,刘斌昌深有情感,“曾经,竹制用具是家家户户生活必需品,那时,一年365天,有近300天在人家上门做,请上门做篾,还要提前约定,做过的各种竹用家具有千千万个。”

这位篾匠艺人向笔者展示了他家里的各种竹具,仅筛子就有谷筛、麻筛、豆筛、粉筛大大小小20余个,篮子有花箕篮、条篮、圆篮、推篮10多个,还有用于晒具、箩具、盖具各10个品种,这些用具编制的年代不一,就早的是60年代编的,最新的是今年编的,精细的线条纹路,精巧的构思编制,精致的竹制用具,各具特色,仿佛把人带入一个竹制用品的博物馆,令人叹为观止。老艺人还向笔者展示了他的工具箱,说是工具箱,其实也是竹篾编制的器具,里面分门别类的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放着三个竹一节的竹筒,竹筒利用身的夹力,使得放入里面的小物件不会倒出来,这些工具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顿时生出一股淡淡的乡愁,可惜许多用具写不名字。

工具箱里有一把竹尺,这把自制的竹尺长2尺,用途可大,不仅可以用来丈量,还可在编席时助力编紧,刘斌昌老人拿起竹尺,讲叙了一个关于篾匠行业的传说,传说原先篾匠的竹尺有三尺长,寄意着圆满长久,生意兴隆;而裁缝师傅没有分得尺寸,生意一直不好。为了和谐发展,篾匠师傅把一尺给了裁缝师傅,直到现在,篾匠师傅的尺子一直是二尺长,裁颖师傅尺子一直是一尺长。说起这个传说,刘老对自己行当的宽容大度仍是自豪不已。

操起一把破篾刀,拿起地上的一根新竹,刘斌昌老人又麻利地破起篾来,不一会儿,篾条片就破出来了,雪白的篾片在空中飞舞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